榆社期四大标准地层剖面概况
来源:地质公园2021-11-11 09:53
“榆社期”四大标准地层剖面概况
马会组:底部为由本地基岩组成的角砾。胶结疏松,向上颗粒迅速变细,出现砂岩及粘土,但常含砾石或组成砂岩薄层。砾石成分中出现异地成分:石英及其他硅质岩。然后出现厚层滚圆及磨圆均好,分选中等的砾石层。再上又以黄砂及紫红色粘土为主,越往上泥质成分越多,至顶部成为杂色粘土夹多层白色泥灰岩,最上一层泥灰岩坚硬,形成平台,总厚度约150米。这是榆社群的第一个大的沉积旋回。基地的角砾是山陆相,滚圆后砾层为河流相,然后逐渐过渡到湖相。
马会组内哺乳动物化石共26属50余种,总称其为“榆社Ⅰ带动物群”,主要有李氏三趾马、师氏剑齿虎、巴氏剑齿虎、榆社剑齿象、维氏嵌齿象、中国五棱齿象、楔形五棱齿象、中间齿轭象、鼬鬣狗、林氏大唇犀、新俄罗斯麂、始柱角鹿、枝角鹿、三角小羚羊、高氏羚羊比较种等。
此外,马会组内含少量腹足类化石。该地层所含孢粉化石贫乏。
高庄组:基本岩性为锈黄色疏松砂层和紫红色、夹绿色粘土互层,同时以黄砂为主的岩性和以粘土为主的岩性多次重复。但总的趋势还是越往上粘土充分越多。黄砂以其锈黄色,具巨大交错层理和含有盘状钙质胶结为特征,粘土在上部常见斑状,结核和泥灰岩薄层。该组总厚度200—250米。这一组本身的旋回性不是很清楚,而反映了多次震荡的特点。但从整个群的角度看,它还是反映了一个由河流向湖泊过渡的总趋势,这一组最后,也是榆社哺乳动物化石最多的一组,在榆社群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高庄组哺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共37属70余种,主要有肥鼩、科氏水鼹、榆社松鼠、中华花鼠、安氏河狸、葛氏新古仓鼠、豪猪、三裂齿兔、丁氏貉、中华貉、周氏始犬、真熊、甘氏豹鬣狗、中华乳齿象、师氏剑齿象、平齿三趾马、贺丰三趾马、原始长鼻三趾马、林氏额鼻角犀、麝、基秀丽轴鹿、高庄羚羊、泥河羚羊、榆社羚羊、榆社原大羚、扁角羊角羚牛等。
高庄组内鱼类化石种属和个体数目均较丰富,全部为现生属,以鲴、鲤、鲫为主。两栖类有榆社蛙。此外,还有介形类、腹足类、瓣鳃类、大型植物化石、孢粉、轮藻等多种化石。
麻则沟组:紫红色砾砂岩夹粘土。砂岩颗粒较粗,胶结较坚硬,常组成陡壁,陡壁上部粘土增多,这一组的总厚度约100米。这是榆社群的第三个沉积旋回。以紫红色,较坚硬和颗粒相对较粗与高庄组相别。
麻则沟组哺乳动物化石共60余种,主要包括丁氏鼢鼠、三门马、梅氏双角犀、中国古野牛比较种、翁氏转角羚羊、裴氏转角羚羊比较种、中国羚羊比较种、蒙古羚羊、羚羊、山东绵羊、黑鹿、山西轴鹿、布氏大角鹿、平额原齿象、德永古菱齿象、纳玛古菱齿象、真犀科等。
此外,还有瓣鳃类、介形类、腹足类、植物的茎、叶、果实及零星的孢粉等化石。
海眼组:基本岩性为土黄色不等粒疏松砂层与紫红色、灰绿色粘土为主。它直接沉积在麻则沟组之上,厚度约50米。该组地层中除含有较丰富的哺乳动类动物化石外,植物化石、腹足类、介形类也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