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小哺乳动物化石野外发掘发现 新的兔科、鼠科化石标本
来源:地质公园2024-10-24 09:15
今年10月20日,榆社县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邀请邱占祥院士工作站专业人员来榆社开展小哺乳动物化石的挖掘工作,经过近三年工作站各位专家老师的多次实地勘察,初步确定在云竹镇桃阳村鹅乐背,此次野外挖掘为享有“化石之乡”美誉的政府主导开展的首次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的野外发掘工作。在中科院专家的现场示范指导下,我们采用了目前古生物学和考古中有效获取微小生物化石或古人类遗物的筛洗法,该方法适于成岩作用弱、胶结松散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地层或风化后呈土状的中生代沉积物,常见的采集对象包括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包括人)) 的骨骼碎片和牙齿 (特别是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兔形类、食虫类、翼手类等),无脊椎动物中的腹足类 (蜗牛和螺类等) 和介形虫,植物中的茎干、叶片、种子、碳屑和轮藻的藏卵器,以及古人类的一些细小遗物等。经过野外科考团队3天的辛勤工作,到10月23下午,已经取得实体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15件,其中啮齿类动物化石门齿标本八件,疑似古河狸完整门齿一枚,兔属排牙2件,小哺乳动物化石椎骨一件,其他关节化石3件,实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发掘“开门红”。
此次野外发掘的成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官方馆藏古哺乳动物化石的门类,同时拓展了我县古生物化石的挖掘、研究方向,从科研角度来看,一是这些化石经过了岁月的埋藏,又再次的被发现,以各自独特、精巧的结构向我们低述着过往的种种,具有较强的年代鉴定意义,二是一场穿过了几十万年的对话将在这些化石和研究者之间进行着。啮齿类化石在不同层位中有不同的组合变化,这些组合必将成为榆社地区详细的生物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啮齿类连续的演替序列也可以帮助榆社地区不同地点剖面间建立横向的对比关系,这为解决之前所提到的地层对比困难提供了更多有力的依据。三是更加便于通过观察研究特殊小化石的存在来推断当时的生物 (包括古人类) 所生活的环境,从而进行更精确的生物地层年代约束和提供更全面的古生物多样性及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实现虚拟古环境的恢复。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力争在古生物化石野外发掘工作上去的心得更大的突破。
此次野外发掘的成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官方馆藏古哺乳动物化石的门类,同时拓展了我县古生物化石的挖掘、研究方向,从科研角度来看,一是这些化石经过了岁月的埋藏,又再次的被发现,以各自独特、精巧的结构向我们低述着过往的种种,具有较强的年代鉴定意义,二是一场穿过了几十万年的对话将在这些化石和研究者之间进行着。啮齿类化石在不同层位中有不同的组合变化,这些组合必将成为榆社地区详细的生物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啮齿类连续的演替序列也可以帮助榆社地区不同地点剖面间建立横向的对比关系,这为解决之前所提到的地层对比困难提供了更多有力的依据。三是更加便于通过观察研究特殊小化石的存在来推断当时的生物 (包括古人类) 所生活的环境,从而进行更精确的生物地层年代约束和提供更全面的古生物多样性及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实现虚拟古环境的恢复。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力争在古生物化石野外发掘工作上去的心得更大的突破。